無限重播的教養日常:小男生為什麼總是記不住?
「一件事情要講很多次,他還是不記得」,這確實是讓許多家長感到非常挫敗和疲憊的一點。這種情況非常普遍,尤其是在小男生身上,這可能與他們的大腦發展、學習方式以及專注力有關。
為什麼會「講不聽、記不住」?
短期記憶與專注力: 孩子的短期記憶容量有限,特別是當他們分心或對指令不感興趣時,訊息可能根本沒有被有效接收。
聽覺處理: 有些孩子對聽覺指令的處理速度較慢,或者在嘈雜的環境中容易漏聽。
理解能力: 他可能沒有完全理解指令的意義,或者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。
動機不足: 如果他覺得這件事不重要、不好玩,或者沒有立即的後果,他可能就沒有動力去記住並執行。
習慣養成需要時間: 任何習慣的養成都需要大量的重複和練習,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。
過度依賴提醒: 如果父母總是提醒,孩子可能會形成一種依賴,認為反正會有人提醒,就不需要自己去記。
應對「講不聽、記不住」的策略
要改善這種情況,我們需要從多方面入手,結合不同的感官刺激和策略,幫助他更好地接收、理解和記住指令。
1. 改變溝通方式
眼神交流與蹲下: 在說話前,先蹲下來與他平視,確保他看著你。用溫和但堅定的語氣說話。
一次只說一個指令: 避免一次給太多指令,讓他感到混亂。例如,不要說「去把玩具收好,然後洗手,再過來吃水果」,而是先說「請把玩具收好」。
指令簡潔明確: 使用簡單、直接的詞語,避免模糊或抽象的表達。例如,不要說「把房間弄整齊」,而是說「請把積木放回箱子裡」。
確認理解: 說完指令後,可以請他重複一遍,或者問他:「你知道現在要做什麼嗎?」
使用「當...就...」句型: 清楚說明行為和後果的連結。例如:「當你收好玩具,我們就可以去看卡通。」
2. 善用視覺提示
圖片或圖示: 對於重複性高的任務,可以使用圖片或圖示來提醒。例如,在浴室貼上「洗手步驟圖」,在玩具箱上貼「玩具收納圖」。
清單或檢查表: 對於需要完成多個步驟的任務(如睡前準備),可以製作一個簡單的圖片清單,讓他每完成一步就打勾。
計時器: 使用計時器設定完成任務的時間,例如:「鬧鐘響之前要把書收好」。這能幫助他建立時間觀念,並專注在任務上。
3. 建立習慣與規律
固定作息: 將某些任務融入固定的日常作息中,讓它變成一種習慣。例如:每天吃完早餐後收碗、睡前整理玩具。
環境佈置: 讓物品有固定的「家」,並保持環境的整潔與秩序,這樣他更容易知道東西該放哪裡。
重複練習: 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和重複。每天堅持,即使他忘記了,也溫和地引導他完成。
4. 提升動機與參與感
給予選擇: 在不影響原則的情況下,給予他有限的選擇權。例如:「你是想先收積木還是先收小汽車?」
正向鼓勵: 當他記得並完成任務時,即使不完美,也要立即給予口頭肯定或小獎勵。例如:「哇,你記得自己收好玩具了,真棒!」
共同參與: 讓整理或學習變成親子活動,一起完成,而不是只有他一個人面對。
遊戲化: 將任務變成遊戲,增加趣味性。例如:比賽誰收玩具收得快、玩「找東西回家」的遊戲。
5. 減少提醒,培養獨立性
設定提醒次數: 告訴他你會提醒幾次,超過次數就讓他承擔自然後果。
讓他承擔後果: 如果他沒有收玩具,下次玩的時候可能找不到;如果他沒有把髒衣服放進洗衣籃,就沒有乾淨的衣服穿。讓他體驗這些後果,而不是一味地提醒或代勞。
這是一個需要極大耐心和堅持的過程。請記住,這不是他故意要讓你生氣或不聽話,而是他正在學習如何管理自己、如何記住事情。您的堅持和正確的引導,最終會幫助他建立起這些重要的能力。
留言
張貼留言